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作者丨樱木 编辑丨江篱、九黎
一向并不以速度见长的头部车厂,却正在掀起一场高速整合的风暴。
吉利显然是这场变化最早的发起者,去年《台州宣言》发布之后,“一个吉利”成了整个集团的目标。 从领克并入极氪科技,再到极氪科技重归吉利汽车,吉利的整合速度之快让人有些猝不及防。 甚至连安聪慧都坦言“ 我不是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,在合规要求下,我也是在看到上市公司公告后才得知合并消息。 ”
但吉利并非个例,另一家车企上汽从去年开始,便 分别组建 了 大乘用车与大商用车业务。大乘用车业务由上汽总裁贾健旭挂帅,整合了乘用车公司(即荣威飞凡、名爵品牌)、研发总院、零束科技、上汽国际和海外出行五大主体,合并同类项、增强不同主体间的协同。
而到今年,据晚点报道, 上汽集团内部的整合行动延伸至旗下零部件体系。上汽正按照“上车身”与“下车身”将零部件企业整合为两大主体,“上车身”以延锋为主,“下车身”则是筹备中的新底盘公司。
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,比如广汽的“番禺行动”,以及近期比亚迪对智能化条线的整合。
如此大规模,如此深刻的变化, 让业内人士直呼“见证历史”。 而这 场由头部车企主导的“中台化革命”正在重塑中国汽车产业 格局 。
2025 年,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2%,价格战从 10 万级蔓延至高端市场,传统多品牌战略的 “规模红利” 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 “效率革命” 。
当汽车行业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时,车企秉持着大干快上、“多生孩子好打架”的理念,通过收购、自有品牌独立等方式不断扩张版图;但一旦行业增速放缓,甚至进入存量厮杀时,车企 则选择 正式告别“多生孩子好打架”时代,将五根手指头握成一个拳头打向市场,抢到决赛入场券以及活下去才是车企最重要的信念。
从这个视角来看,新的效率竞争才刚刚开始,而谁能够最后突出重围,仍在迷雾之中。
纠偏,传统车企迎来整合潮
“ 时间不等人,市场已经没有容错的空间 。 ” 这句话来自 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 。 桂生悦坦言,吉利汽车必须要改变品牌 “小而散、散而乱”的窘迫。
《台州宣言》之后的吉利,仿佛换了个人设,从广撒网、充分试错,变成了今天的集中力量,合而为一。
而从此时此刻来看,桂生悦所言的小而散,其实指向的更多的是关于内部的“赛马机制”。
根据汽车产经的报道来看,在此之前,仅 辅助驾驶板块,吉利旗下就多达五个团队,例如,领克和极氪各自的研发团队曾重复开发 L3辅助驾驶系统。
路特斯、沃尔沃、领克等独立子品牌都设有不同规模的研发团队,仅极氪内部就有三条产品线,分别用以开发极氪001、007、X等车型。
在电池业务方面,过去吉利旗下有金砖和神盾短刀两大电池品牌,前者主要供应极氪、领克等高端豪华品牌,后者主要应用于吉利银河品牌,分别由极电、耀宁等公司生产。 相关报道显示, 耀宁虽然脱胎吉利,但实控人为李书福的大儿子李星星,发展与运营独立于吉利控股集团。此外,吉利还与宁德时代和欣旺达分别建有合资公司。
这样的内部赛马,也许在互联网行业具备着竞争力,但对新能源车来说,现在来看,似乎是一种“歧途”。
典型的案例就是,秉承赛马机制的车企在某些细分领域内,开始被后来者居上。比如理想在智能驾驶上对同行的反超。在晚点对千里科技印奇的访谈之中,印奇直言,理想将端到端做出来时,行业内对智驾已经到了冲刺的时刻,而对于理想来说,智能驾驶起步很晚,却在2024年快速做到了第一梯队,效率显然比吉利多部门赛马要高很多。
而类似的问题似乎也出现在比亚迪、上汽们身上。典型案例如,去年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就职一个月后在年中干部大会上提到,现在上汽最⼤的问题是整⻋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博弈,“我们主机⼚还在挖延锋的⼈,这不是⼀个笑话嘛 。 ”
大型车企原本渴望的内部赛马,小步快跑,快速迭代,在现实中,却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情形,浪费,内耗,以及低效,已经成了当下传统车企的弊病。而加速整改,似乎就是对这种情形的一次回应。
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,如此激进的整合、提效,从外界体感上来说,也似乎是一次战略收缩。而除了内部效率问题之外,是否还有什么行业级别的变化,引导着这场改变?
而当外部同行凭借着强大的组织效率来势凶猛,行业已呈现出巨大压力时,纠偏似乎就成了传统车企们必须做的事情。
示警,魏建军的“恒大”警告在内涵谁?
当然,除了外部压力及行业竞争加速的客观现实之外,内部的压力,似乎也在最近露出了狰狞的面孔。
首先发难的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。在一次访谈之中,魏建军直言 “汽车产业里的‘恒大’已经存在,只不过是没爆而已。”
作为叱咤汽车圈多年的资深从业者,魏建军的话激起千层浪。而当人们在猜测谁是汽车界“恒大”时, 巧合的是, 就在 当天,比亚迪掀起了新一轮的降价——旗下22款车型降价,最高直降5.3万元。紧接着,广汽埃安、长安深蓝等品牌纷纷跟进。
而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,此次价格战的原因似乎与之前不太一样。根据吴晓波频道的报道显示, 2025年的价格战,更多是车企为了应对库存高压与现金流压力, 从 “外向竞争”开始转向“内向自救”。
今年4月末,经销商库存规模依旧处于高位,库存量达350万辆,按此计算库存天数为57天,创下自2023年12月以来的最高纪录。
库存压力的产生,首先与车企在政策刺激下的“生产热潮”有关。相关数据表明,4月乘用车产量为223万辆,同比增长11.2%,然而同期零售量仅175万辆,环比下降9.4%,呈现出“产量高、销量低”的剪刀差现象。
在库存情况中,纯电车企的库存增长尤为明显。其库存量从2024年初的66万辆,大幅攀升至2025年4月的85万辆,增幅达29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库存结构的恶化。2025年2月,高端豪华品牌库存系数环比大幅上升58%,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消费能力已严重透支。
而在另一份海通证券的报告之中,似乎进一步将这一问题细化。
对于为何 比亚迪不得不打这场价格战 , 海通国际认为,首先,比亚迪此次率先推出大力度限时促销,竞争加剧是主要驱动,吉利、零跑、小鹏等新势力在技术和产品上追赶加快,同价位段比亚迪的配置优势正逐步丧失。其次,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550万辆,但1月-4月仅完成138万辆,4月-6月为传统销售淡季,国内市场增长放缓,降价成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。 此外 ,1月-4月比亚迪库存增加5.69万辆,连续三个月补贴旨在加速库存消化。
“新一轮价格战已拉开序幕,降本能力将左右车企命运。”海通国际表示。
当然,市场中也存在着不同观点。 天风证券 认为 , 长期来看,20万元以下的乘用车市场中前三名占比将达到60%,比亚迪市占率将达到30%,吉利及零跑分别为20%及10%,因而对远期销量与盈利并不悲观 。
魏建军的恒大预警,叠加上传统车厂的库存危机,似乎勾勒出了汽车行业,正在面临的窘境,从二级市场来看,降价的消息一出,比亚迪、吉利等头部车企纷纷开启下跌。
而这场整合+价格战的浪潮,是否为新一轮淘汰赛的起点,一切仍然不得而知。
终局,淘汰赛进入白热化
在多个专业人士的预测中, 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达到 约 56% -60% 。 这就意味着, 新能源汽车 将 从“替代选项”变为“主流选择”,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被大幅挤压,行业 将 进入“新能源主导”的新纪元。
同时,行业竞争的逻辑也开始变化, 更关注产品力(续航、智能配置、使用成本等), 让 市场竞争回归技术、品牌、服务等核心维度 , 都成了下个阶段的关键 。 而在行业从业者看来, 淘汰风险 也正在加速。
在此背景下,自身的效率如何拉高?在国内市场加速进入下半场之后,如何开辟海外战场?车企需要面对的问题将越来越多。
在新势力中,小鹏、蔚来,已经将今年四季度,作为盈利的时间节点,刚刚发布业绩的小米则喊出了“面对SU7的竞争,一个能打的都没有。”豪言。高效的产品能力和对用户的敏锐洞察,让新势力们似乎底气十足。
但另一方面,传统车企变革的紧迫性也在数据中尤为刺眼。销量的不及预期,库存的高企与透支, 也迫使车企在“降价保份额”与“保利润求生存”间艰难平衡。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掀起的价格战,本质上是用短期利润换取现金流安全,而魏建军关于“汽车界恒大”的警示,则直指行业潜在的系统性风险。
在此背景下,车企的整合与转型已非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吉利通过“一个吉利”战略将分散的研发、供应链资源攥成拳头,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264%,印证了效率革命的价值;上汽将零部件体系整合为“上车身”与“下车身”两大平台,目标直指成本降低与响应速度提升 。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 着 :当行业增速放缓,唯有通过组织重构、技术聚焦、供应链优化,才能在淘汰赛中占据先机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场变革已从国内延伸至全球战场。中国车企正加速出海,借鉴日本“全产业链协同”经验,在东南亚、欧洲等地布局本地化生产与供应链体系。但全球化之路并非坦途——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升级、技术标准壁垒,以及海外市场对品牌认知度的要求,都考验着车企的综合实力。
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,头部车企的整合潮与价格战,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生存权的争夺。当效率革命取代规模红利,当技术平权超越价格竞争,唯有那些能在电动化、智能化、全球化三条战线同步突破的企业,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笑到最后。
而这场变革的终局,或许正如 某业内人士 所言:“未来的汽车行业,将属于那些能把组织效率转化为市场竞争力,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溢价,把本土经验转化为全球影响力的企业。”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中,真正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。
参考资料:
晚点auto,《“一个吉利” 加速成形:确定的和未知的》
吴晓波频道,《“恒大论”背后,是汽车行业的“清库存”危机》
财经汽车,《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安等齐降价,汽车股下跌到何时?》
晚点latepost,《晚点对话印奇:AI 1.0 的教训是,所有不能闭环的辉煌都是暂时的
晚点latepost,《独家丨上汽按 “上、下车身” 整合零部件企业,加强与内部整车企业的协同》
晚点latepost,《独家丨比亚迪智能化业务新变动:廖杰重回地平线,辅助驾驶、座舱团队整合》
2025-05-30 04:40:51
2025-05-30 04:40:51
2025-05-30 04:40:51
2025-05-30 04:40:51
2025-05-30 04:40:51
2025-05-30 04:40:51
2025-05-30 04:40:51
2025-05-30 04:40:51
2025-05-30 04:40:51
2025-05-30 04:40:51